后成了国公,国公府被安排到了崔国栋府邸的隔壁。
崔国栋家对面则是刘彪家,刘彪是此次受封的将领中资历最老,在吴国建立之前就已经在大明本土军种服役了。
虽然当时刘彪只是个一个最低级的小队长,但勉强也算是最后一批经历了本土到吴国再到本土的军官了。
刘彪在这次战争之前,爵位就已经是郡公,最后一战受封为国公之后,再次搬进了国公规格的新家。
刘彪家的隔壁,住的是郑瑞安,郑瑞安本来是闽国公世子,但是却自行放弃了闽国公的爵位,让自己的弟弟去继承。
自己留在大明本土当将军,而不是跟着老爹去海外建国,现在自己也挣到了大明本土的国公爵位。
郑瑞安和刘彪一样早就已经有了郡公宅邸,这次也是升了国公之后又搬新家。
这四个顶级勋贵的出身各不相同,各自大半生的经历同样完全不同,但现在都是朱简烜的绝对嫡系。
四个人爵位相当,田意明年龄最小,而且出身日本。
所以田意明搬过来之后,首先主动去拜访了崔国栋,然后两人一起去拜访郑瑞安和刘彪。
最后就是新邻居们一起聚会宴饮,讨论他们自己的过去和大明的未来了。
现在的大明又与以往的任何朝代的开国时期不同,现在的大明不需要太过在意将领们的声望问题。
古代王朝开国功臣容易尾大不掉,还是因为古代的造反难度太低了。
将领依靠自己在军队中的威望,就能直接带着一批士兵扯旗造反,找一群农庄里面的铁匠都能打造兵器铠甲了。
有了兵器和铠甲以及粮食,一支军队就能勉强持续作战了。
但是现在时代变了,高度机械化的新大明军队,断了补给之后很快就会瘫痪。
所以无论是海外还是地方上的驻军,都根本没有自立的能力,只能以内部晋升到更最高层为目标了。再加上军官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,现在大明的军事将领也越来越像文官了。
越是高级将领,表现的就越像文官,做事也像文官。
文官结党当然也会令人感到戒备,但显然比传统武将安稳太多了。
时间慢慢的靠近年关,顺天府内外仍然非常的热闹,但热闹的倾向开始变化。
家在外地的军官们开始坐火车或者飞机回家。
与此同时,在江南折腾了大半年的皇长子朱靖坤,在年末的时候写了一份总结报告,密封之后用驿站送到了顺天府。
朱靖坤没有通过电报发送,是觉得这份报告里面有些东西不宜公开,应该直接交给自己老爹亲自决定。
朱简烜收到儿子送来的保密报告也是颇为严肃,屏退左右之后,一个人打开仔细翻阅。
报告开头是一篇概括性的说明,直接点明了朱靖坤的主要发现。
“江南女子科举的问题并不纯粹。”
朱靖坤在江南上下调查了大半年,认为江南地区的民间商人们,正在暗中鼓动更多女人进厂做工。
为此他们多方造势,意图让普通百姓改变观念,接受女人可以抛头露面的观念。
鼓动女人参加科举,只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过渡手段之一。
因为科举当官是普遍认为高尚的事情。
绝大部分百姓觉得女子不宜抛头露面,绝大部分百姓强烈的反对妻女进厂做工。
但是调查人员对这些百姓说,让他们的妻女抛头露面去参加科举甚至当官的话,他们大部分却能够勉强接受了。
这是因为百姓信任圣上和朝廷,愿意可以让妻女参加朝廷组织的活动。
所以商人们就准备先推动“女人可以参加科举和当官”,让普通百姓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妻女“抛头露面”的事实。
进而再进一步的推动普通百姓接受妻女进厂做工,“反正已经能抛头露面了。”
江南商人的这种行为也是利益驱动的。
朱靖坤因此建议,应该在制度上做出规范和退证,控制相应的利益纠葛,从根本上解决女子科举乃至进厂的风潮。
概括性说明下面,就是朱靖坤自己的调查过程,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细节,以及更为详细的建议。
首先是上海州寡妇黄吕氏被杀,凶手确实是她的一个姘头,而这个姘头却是受到了当地商人的指使,故意接近这个寡妇的。
她的姘头不但没有从黄吕氏身上得到太多金钱财物,反而给黄吕氏供应了诸多金银细软作为礼物。
黄吕氏实际上是被人财两个方面买通了,所以故意去搅合科举的。
黄吕氏被杀的直接原因,是黄吕氏意外发现自己可能被利用了,就与自己的姘头发生了冲突。
这件案子本身已经调查清楚了,对朝廷而言更重要的是案件的背景。
江南商人推动女子进厂做工的根本原因,是他们已经意识到很多工作可以用女子完成,女子的用工成本低于男子。
江南本来就有一些女子工厂,只是数量和规模都不算大。
因为普通百姓家庭只要还过得去,都不太乐意让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抛头露面,在女子工厂做工的大多是寡妇。
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