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我的外公(2 / 3)

孩童时很喜欢去乡下,外奶家的一切都令我新奇,一切都是没见过的玩具。外奶家是典型的传统农村小院,分前屋——院子——堂屋。

前屋有张木床,是大舅或者外爹睡觉的地方。不过前屋最重要的是床边的灶台,灶台有两口锅,分“大灶”和“小灶”,我至今都不明白为什么会那么分。根据我当年目测,两口锅分明差不多大小。

外奶做饭时,会先坐在灶台后面的“锅门口”,塞一些稻草进去,用火柴点燃,就可以起身做饭了。若是火力不够,就再添一些稻草或者直接塞一根木柴慢煮……我经常自告奋勇地坐在灶台后帮忙,但这并非出自孝心,而是“玩火”这一行为对于小男孩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。

外奶家的院里,曾有颗很小的梨树,也不知植于何年,只记得树干细弱,年岁应该与我差不多,小孩子的两只手就能全部握住。有次我瞧见树上结了几个果子,也不管旁人“还没熟”的劝告,非闹着要吃,母亲便摘下一个给我尝了。那味道果然又酸又涩,从此再不念想。

院子旁有座“锅屋”,记忆中似乎是碎石和泥土盖成的,屋顶覆盖着茅草。听说曾经是做饭的地方,所以叫“锅屋”,只是后来前屋盖成,承担了锅屋的职能,锅屋就此成为了储物间。我自然也进去探过险,不过里面着实无聊,并没有很多有趣的东西,只储存着地里收的粮食,有时还有一辆三轮车。

有段时间,我会蹬着三轮车到处撒欢。

要说我最喜欢的玩具,当属于院中的那口压水井。只要在引水皮上倒一些水,再不断按压杠杆手柄,出水口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水。我小时候觉得颇为神奇,没少玩弄,使劲按压几下,看水汩汩涌出,再凑上前去,或饮或洗。这井水清冽凉爽,饮用都是享受,直接喝下肚也不曾因此生病。

院子后面是堂屋,堂屋有三间房,中间是客厅,两边是卧室。而在堂屋之后是一块小菜园,我对那小菜园也很感兴趣,仿佛眼前地里长的蔬菜和菜市场买的不一样。可惜我每次去时,都不是小菜园收获的季节,只能看看风景就走。

小菜园后面连着几乎望不到尽头的水稻田,若是起风,水稻就会随风摇曳,立时响起悦耳的沙沙声,似乎还能让人闻到水稻的香气。蓝天白云,笼盖着田野,视线尽头才会隐约出现远处村庄,红砖碧瓦,自烟囱里飘出袅袅烟火。

我对老宅的记忆是如此深刻,虽然它十几年前就不在了。

老宅的前屋倒了,听说是在一个雨夜,悄无声息,轰然倒塌。

所幸在此之前,外奶家门前空地上已经盖上了农村特色的自建小三层。倒也没人受伤,等我再去时,剩余的老宅已经被彻底推平,全家都搬进了坚实舒适的小三层。

之后的十几年,我依然每年都要去乡下至少一两回,可对在小三层里的记忆,我却是模糊不清的。分明每年都去了,又好像每年都没去,只留下一片朦胧的空白。

后来小三层后面也围了一层院子,院子后屋是厨房,差不多是当年老宅前屋的位置。前屋倒了,也算是重建了,包括那灶台。可新灶台我怎么看都别扭,总感觉很丑,灶台不该长这样。

写到这儿,似乎离题太远了,分明是要写外爹,却洋洋洒洒介绍了他的家以及作者本人的童年经历。

可我对外爹的了解实在是太少,对他的印象,连“碎片化”都算不上。

只记得外爹的一只手没有小拇指,据说是因为年轻时得了“骨炎”,小拇指疼痛难忍,便锯掉了。

听说外爹年轻时做过大队会计,两袖清风,退休时只得了一个算盘,我小时候还捣鼓过那算盘,只是不曾知道来历。最后一次见它,是外爹下葬那天,舅舅们将那布满灰尘的算盘随着外爹的棺材一起埋进了坟里。

母亲跟我说过,外爹懂很多民间故事、稗史传说。在母亲他们小时候,经常会讲给他们听。虽然我没有听外爹说过故事,但这事也有迹可循,因为外爹总是在看古装片,如隋唐之类,还会自顾自啧啧。

表哥和表妹说外爹喜欢写字,而且写得很漂亮,可惜我并未见过他写字。不过我相信他确实多才多艺,我见过他做手工艺品,比如编竹篮竹席什么的。去年最后一次去看望他,他笑着坐在家门,用不知道什么品种的草穗给大舅家扎笤帚。我接过试了试,还挺好用。

表哥和表妹还告知我,外爹跟他们说,自己年轻时见过教员。这几天我问外奶,外奶却说外爹没见过,不过倒是一直想去bj看看他。可惜年纪大了,始终未能成行。想来,外爹只是在孙子孙女面前吹了个小牛。

以上,差不多就是外爹在我记忆中的全部。勉强挤出了三五百字,就算再想写,也实在写不出什么。

这固然有相处时间过少、年龄上存在代沟等因素,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:外爹过于沉默。

外爹是典型的中国男性老农民,平日沉默寡言,跟人聊天也总是附和或感叹,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。不知他在旁人面前的形象,至少就我所见正是如此。

这似乎是很多传统老年男性的缩影,男人越老就越是安静和沉默。乃至于每次去乡下都叫做“去外奶家”,而非“去外爹家”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