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硕先将灶台砌成两面,后方延长约一米,找一块大的石板封住通道,用小石子堵住缝隙,再用黏土全方位的糊住,不留一点缝隙。
通道后方的位置给烟囱留了一个孔,林硕在这个孔的四周继续堆砌石头。
垒高到两米,林硕重新在烟囱外又包裹了一层黏土,避免有烟渗出。
最后把龟壳放在灶台上,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,让灶台和龟壳之间的缝隙尽可能的小。
这时林硕发现,因为长时间的灼烧,龟壳下面已经有些开裂。
这样下去可能用不了多久,龟壳的底部就会烧穿。
于是他想了个办法,用黏土糊住龟壳,烘干,做了一层保护层。
这样火焰灼烧的就是黏土,再传递热量给龟壳,虽说加热效率会降低,但可以让龟壳的使用时间更长一些。
搭建好后,灶台和龟壳中间还是留有一定的缝隙。
林硕依旧用石子填充,黏土密封。
完成后,林硕在灶台中点了一把火,进行烘干。
由于黏土中有干草作为粘黏剂,还掺了粘度更大的黄泥进去,火烧后并不会干裂,而是会变得更加坚硬,贴合。
林硕老家的很多老房子,就是用这样的黏土制成的。
点火后,林硕发现烟囱排烟的效果不是很好,还会有烟从灶台的这一端冒出来。
烟囱的原理是热空气上升对流和气压效应。
室外通风,烟囱内的气压小于室外,烟就会被吸出去。
由于他们在溶洞中,头顶的岩石缝隙太高,空气流通性差,烟囱内的负压就不够,烟才会倒灌。
但仔细研究后,林硕发现主要原因还不是这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