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前朝的才子同游,书生华丽的文章赋予这个山洞别样的生命力,也掩盖了它最初的传说——
金蟾护宝。
甚至,那把臂同游的“七贤”也是被这个传说吸引,前去探险。
流传后世的文章里,才子感慨了传说的不靠谱,更多的篇幅描述天目山的秀美风光,和志同道合者出游的快乐。
恬淡之中,又有着“兴尽悲来”“盈虚有数”的感叹。
总之,在此之后,络绎不绝的访客都是为了追寻先贤脚步。
金蟾之类的早已被他们忘却。
可在临安乡间,在山民的口口相传中,“金蟾护宝”可比“七贤春游”有吸引力多了。
当地甚至有那么一个说法——罗汉寺的财宝根本没藏在罗汉塔中,而是在七贤洞里。
这个山民也是相信这个故事的,于是某一次他和同伴来寻兰花,意外发现这条通往七贤洞顶的小路后,两人都产生了“进洞寻宝” 的念头。
那捕快笑道:“有财宝么?”
乡民哈哈大笑:“若有财宝,我这会还在这里给二位爷带路?早享福去了。”
乡民说山洞不大,没啥可看的,别说财宝,连个铜板都没有。
虽然挺失望,可七贤洞有名气,时隔二十多年又能进去,两人挺得意,喝酒、赶集的时候和人吹嘘过,还真吸引了一些好奇心重的人想去看。
两人发现这条小路已经两年了,光他就带了七八波人去“探险”,赚了不少外快。
出事那批书生不是他带的,当时发现小路的还有他一个一起挖兰花的朋友,邻县的人,陈行已经安排人手去找他了。
这条通向“七贤洞”的小路陡峭难行,山民几次回头,都惊讶的发现“两个杭州城来的公子哥”神态自若,暗中称奇,心说那俊俏公子身上的佩剑看样子不是纯装饰品啊。
爬到七贤洞前,这处平台不算小,只是杂草丛生,挡住了下方视线,这才多年都没人发现垮塌后依然有一处缓坡可以出入。
捕快点了两个火把,山民拿了一个,兴致勃勃地给他们指点。
比如,这里有一块石碑,上面刻了很多字,之前让他带路的某某公子一看到就激动得跺脚,说是某某真迹之类,他也听不懂。
再比如山洞上方,透过垂藤缝隙能音乐看到“七贤洞”三个字,这就厉害了,题字的人后来做到了宰相。
楚亭月一一看了,这些石刻明明白白告诉后人——这里的确就是“七贤洞”,南宋时杭州府才子们相伴游春,留下传世文章。
百年光阴,文章如新,故迹依稀。
楚亭月吩咐随员在外面等,自己举着火把和那山民一起进了山洞。
和山民说的一样,山洞并不长,因着当过很长时间的“名胜”,里面有人工修建的痕迹,地上平整,上下都有石板台阶。洞壁最低的地方都有七尺开外,微微有点潮湿,整体来说不难走。
上下两段,山民道:“公子,就只能到这里了。右边山壁上有个菩萨,可以拜拜。”
一边说着,自己已站到位置上,恭敬地行了礼。
这处洞厅能容纳几十人,最醒目的倒不是“菩萨”,而是中央有一处水池。
水池长一丈许,宽不到一丈,水面距离地面半臂,看不清水深。
池子横平竖直,用大青石砌边,是整个洞中最“精致”的人工建筑。
池沿隐隐有字,仔细一看是“通海泉”三字。
一抹,池壁平整,和池檐一样,都是大块青石。
随手丢一块石子下去,很快听到击落池底的声音,水池并不深,也不知道“通海”的信心从何而来。
看完水池,再转过去看山民敬拜的“菩萨”。
佛龛在一丈以上,看不清是哪位神明的像,也看不出到底是直接雕刻而成还是后摆上去的。
山壁下摆了一块大石头,上面有一个小洞,被当作“香炉”,还能看到两株残香插在里面。
除此之外,再无他物。
山民也怕金主失望,呵呵笑着说:“真没啥好看的哈——不过距离这里不远有一处瀑布,可漂亮了,小的带两位爷去看看?”
楚亭月一笑:“挺有意思的,不虚此行。”
山民抓抓头,他带了几波人,每次他都忐忑不安,金主都满意得很。
转了一圈七贤洞,也没花多少时间,出来时候那捕快却已经有点着急,看到她得一瞬间异常明显的松了口气。
下山更难,山民都走得心惊胆战,这两人还有余力四顾。
走了一段,那捕快“咦”了一声。
楚亭月站住了脚步。
“那边有两个人……”
山里发现两个人并不奇怪,可那向导的山民一瞟,立马喊了一声“妈呀”,整个人往下一滑,若非捕快动作快,铁定要摔个半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