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唔哩~唔哩~唔哩~唔哩~”。老杨被抬上了救护车,限于救护车空间有限,只有当事人那个外卖小哥一同去了医院。
“你好,这里是省二院急诊,你是老杨的好朋友吧,他被车撞了,伤势比较严重,现在在省二院急诊准备抢救。请通知他家人迅速到医院来来进行手术前的签字。”医生用老杨的手机拨通了王金勇的电话,还没有等王金勇询问伤情怎么样,对方就挂断了电话。
王金勇给梅岩打了电话,迅速起身奔向省二院急诊室。
此时的老杨躺在急救床上,几名医生正围着他在进行伤口处理。老杨的伤口正被医生捂住按压,右胳膊有大片被擦拭鲜血的痕迹,因为疼痛在床上不停抖动,给按压医生带来了不便。大块大块浸透鲜血的纱布、一副副沾满血迹的手套映入眼帘,医生与护士的身上、口罩上都是被喷涌出来的血浸染。
老杨的肱动脉出血非常严重,如果不能及时处理,短时间内会有生命危险,单纯的按压只是暂时性止血,无法进行CTA(动脉血管CT造影)等关键检查和后续的手术。医生决定先探查一下出血点,由于破溃口面积较大,出血量多,视野不清晰,因此出血口位置非常难找,而且由于肱动脉压力大,稍不留神鲜血就成柱形向上向外喷射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几次尝试后,医生终于找到了准确的位置,迅速给予按压止血,计划用弹力绷带把伤口压住,然后再去做各项身体检查。但因为伤口位置在胳膊腋下,加之老杨由于疼痛不断翻动身体,给固定绷带带来了不便。好不容易固定好了,很快发现又有血液渗出。第一次失败了,再来!大家不气馁,不放弃,更换手套纱布再次上阵。终于,在医生护士齐心合力、精准有效的努力下,出血口被堵住了。
“嘀——嘀——”心电监护仪的蜂鸣声回荡,一名护士正在进行药物的复述、确认和使用,另一名护士密切注意着老杨生命体征的变化。
王金勇和梅岩几乎前后脚到了医院。
中国什么地方的人多,医院人最多。长长的排队进医院的车,拥挤的道路,⾏⾊匆匆的⼈,⼈来⼈往,络绎不绝。医院大厅里排队挂号的人摩肩接踵、⼈⼭⼈海,侧面反应了就医难、看病难,治病更难的现象。
中国人的就医观念,大病小病进医院。有一位欧洲医学专家来中国讲学,见到院里的病人人山人海,让他非常震撼。缴费队伍能够排一公里。这个外国医生感到很惊奇为啥会这样?难道中国人的体质特别差?人人都需要到医院治疗?他看了中国同行的许多病案,发觉不是中国病人多,百分之八十的病人,是不需要进医院。为什么滥治?有病人的原因也有医生的原因。这个外国医生说了一句话:“不是所有的病都要去医院。也不是什么病,医院都能治的好。”这是一个常识,可惜许多中国人听不进去,甚至连医生都听不进去,因为那样会减少医院的收入和医生的提成。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4亿,相对于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,现有医疗资源仍不能满足民众的看病需求。所以普通居民去医院看病,往往会花很长时间排队挂号、就诊、取药,整个流程走完,差不多需要花费将近一天时间。
中国的医疗资源紧张。医疗资源是指提供医疗服务的生产要素的总称,通常包括人员、医疗费用、医疗机构、医疗床位、医疗设施和装备、知识技能和信息等。统计数据显示,2021年,我国平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.04人,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.56人,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为3.08人,每万人口公共卫生机构人员66.79人。根据国家联防联控机制2022年发布会所显示的数据,中国每千人口的医疗床位达到6.7张,每10万人口的重症医疗床位仅为3.6张,与此相比,德国约有30张,美国为34.7张,从而可以看出,目前我国医疗资源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。
中国医疗包括药品价格昂贵,收费科目多。有挂号费,根据医院的等级和科室的不同,挂号费也会有所差异。一般来说,挂号费在几十到几百元之间。有门诊费,门诊费会根据不同项目的复杂程度和治疗费用来定价,例如,常见疾病的治疗费用可能在几十到几百元之间。有化验费,化验费根据不同的化验项目和医院的定价而有所不同,常见的一些常规化验项目费用在几十到几百元之间。有检查费,无论什么病,都会从头到脚用仪器查一遍,又是几百到上千元。
“上不起学、看不起病、买不起房”是如今压在全国人民头上的新“三座大山”。对数亿农民来说,最大最重的“山”应该是“看不起病”。如今去医院看病,即便是普通小病,没有几百甚至上千你休想从医院出来。过去,一个感冒几块钱甚至几毛钱就能看好,现在如果去医院,少则几十上百、多则几百上千。如果你的病需要住院,那少则几千,上万,多则几万、十几万、几十万,让农村农民“望院怯步”。
曾几何时,药厂的药出厂价仅有几毛钱,但到了医院,到了患者头上,就变成十几块、几十块甚至成百块。因此催生了千千万万